环渤海煤价再降1元/吨
2015年8月26日,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 (BSPI-5500K)409元/吨,环比上周下降1元/吨。自6月中旬以来,价格指数累计下降了9元/吨,价格指数底线屡屡被击穿。
本报告期环渤海地区发热量5500大卡的市场动力煤交易价格如下:
在秦皇岛港、曹妃甸港、国投京唐港、京唐港、天津港和黄骅港主流成交价格分别报收405~415元/吨、400~410元/吨、405~415元/吨、400~410元/吨、405~415元/吨和410~420元/吨,在6个价格采集港口的交易价格区间全部与前一个报告期持平。
从本周价格指数运行情况看,各港价格全面持平,表明此前大煤企调价的影响基本消化净尽,市场观望情绪空前浓厚,价格趋势继续缺失。价差区间方面,各港价差全面收缩至10元/吨左右且按照企业主体类型呈“枣核”型分布,大型煤企集团与中小户之间的合理价差得以保持,由于需求价格弹性不足,企业调价积极性减弱。从24个港口价格规格品看,本周各煤种价格区间也呈全线持平状态。在季节交替时点上,沿海煤炭市场再度陷入彷徨,平寂的供需格局上,煤价继续震荡寻底。
中转弱势呼应价格下探
与沿海煤价连续下挫相呼应,沿海港口煤炭中转也维持弱势运行。当前环渤海港口区域船舶的平均库存负担仍超过36万吨/艘,大煤企降价的利好影响被迅速消耗殆尽,港口中转压力有加重迹象。
截至8月26日,环渤海四港 (秦皇岛港、国投京唐港、京唐港、曹妃甸港)合计煤炭库存1250.3万吨,环比上周下降56万吨。分港口看,各港库存分别为618万吨、190万吨、174万吨和268万吨,除国投京唐港调进增加、库存反弹外,其余各港煤炭库存规模均有不同幅度缩减,大企业月中连续调价的带动作用已经在港存上得到体现。
从锚地船舶方面情况看,8月26日环渤海四港 (秦皇岛港、国投京唐港、京唐港、曹妃甸港)合计锚地船舶34艘,环比上周同期大幅减少11艘,较周中高点减少19艘。分港口看,各港锚地船舶分别为31艘、1艘、2艘和0艘。锚地船舶短期大幅减少表明此前的促销效果正在快速衰退,港口的中转作业压力有加重迹象。
经济刺激落地 煤市复苏尚远
8月25日,中国央行宣布再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50个基点,下调基准利率25个基点,这是央行时隔两个月后再度降息,也是近一年来第5次打开降息的闸门。作为宽松宏观政策的代表,“双降”表明宏观调控刺激力度在持续增强,有望对国民经济运行起到积极支撑作用。但从煤炭行业看,宽松的货币政策尚难刺激煤市显著复苏:
1.货币政策难以根本化解产能过剩。产能过剩是造成当前国内实体经济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,也是导致煤-焦-钢产业链条走弱的大背景。由于行业企业层面缺乏化解产能过剩的有效手段,不论后续资金走向能否向产能过剩行业偏移,资金对煤炭行业企业的影响都只能是“救急不救穷”的短期行为。货币政策的自身局限性决定了其无法直接刺激煤市。
2.宏观调控政策组合空间受限。国家的宏观调控目标通常要综合利用财政政策、货币政策、产业政策等来达成。但目前除货币政策外,财政政策、产业政策方面的回旋余地均受到显著限制。财政政策方面,供应侧调控犹如用绳子推车,缺乏有效的作用机制只能事倍功半,需求侧调控力度也面临隐藏地方债务问题的限制;产业政策方面,当前产能过剩与需求不足同在,产业结构畸形问题突出,环保压力持续凸显,在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之前,产业政策仍缺乏发力的依托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宽松货币政策会继续加剧产业结构畸形,对于缓解企业经营困难,尤其是能源企业经营现状的作用将大打折扣。
3.沿海煤炭市场现状限制。除去政策本身的特性外,煤炭市场目前的现状也致使其不具备承接政策利好的基础。随着秋季到来,煤炭行业季节性高峰陆续退潮,产业链"去库存"的*佳时段正渐行渐远。从目前情况看,全产业链库存下降情况普遍不及预期,仅产地煤炭库存因煤矿停产限产等原因出现确定性回落,中转地存煤及下游消费地煤炭库存持续高位徘徊。
截至8月26日,主要沿海电力集团煤炭库存高达1297万吨,整个3季度库存仅减少2.5%。由于下游库存去化程度不大,未能给后续淡季打下良好基础,采购不足仍将是后续制约煤市的主要阻碍。由于资金并非当前煤炭市场运行的*大瓶颈,将煤市复苏过度寄托于短期政策刺激也是不现实的。
网页评论共有0条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