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北地区由于收获粮食水分大、冰冻期长、粮食烘干能力不足,采用包装仓和简易棚仓做短期储存较实用,投资也较省一些。但长期储备,还是散装为好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,对粮食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,应适当建一些低温库。
关于软件项目如果把粮库储运设施建设称作硬件项目的话,那么,配套的软件项目就是管理系统、科研基地和人员培训。软件项目应与硬件项目同时建设。管理系统是粮食安全保管,发挥投资效益的重要保证。管理计算机化、信息网络化是重要手段。
应通过科研开发,建立计算机储粮智能系统和经营管理专家系统,为粮库管理规范化、程序化、现代化创造条件。全国粮库联网有助于政府部门及时掌握突发情况,判断、决策和宏观调控。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,我国的粮食流通技术应有较大的进步,以逐步赶上世界先进水平。
应通过加大科研投人,建立科研基地,同时选派技术人员到先进国家学习,开展国际间合作,以推动粮食流通的可持续发展。建议在郑州市设立“中国粮食流通技术研究开发中心”和附属库,并由国家粮食储备局郑州科研设计院负责具体实施。郑州市有粮食产、销、学、研多方面的优势和条件。
总之,从粮食流通全国一盘棋的整体思路出发,应规划建设“三大两小”(东北走廊、长江走廊、陇海走廊、西南走廊、京蒙走廊)粮食流通走廊,将储备粮库建设与正在建设中的世行贷款粮食流通项目接轨,构筑我国粮食流通总体布局,以加强国家对粮食市场宏观调控能力,降低流通费用;同时,应加大科研投人,建立科研基地,以推动粮食流通技术的可持续发展。
专论浅析我国粮食仓储企业亏损产大国,每年收获玉米约250亿斤左右,储存一年后水分按13。5%计算,每吨按80元计算,每年损失就达ro亿元。进人粮食企业部分形成暗亏,需要粮食企业自身承担和消化。
造成水分损失的主要原因受计划经济体制、社会经济条件和发展水平的限制,仓容能力没有能够随着粮食产量、收储量的增加而同步增长,仓容建设远远不能满足产量和收储量不断增长的需求,不得不大量使用露天方式(包括席穴囤)储粮,露天储粮受外界温度、湿度影响很大,相对稳定性差,不易控制,自然降水无法避免。仓储保管技术水平低。
现有的仓储条件多建于改革开放以前或之初,粮食仓库经过多年使用,破损情况十分严重,由于粮食企业本身无力进行大规模修复,使储粮条件进一步恶化,勉强使用,储粮不能被有效保管,水分下降在所难免。配套设施比较落后,多数操作和控制手段落后,没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相应提高。
测湿技术落后。在粮食收购过程中,现有的粮食检测手段落后,操作过程复杂,检测效率低,精度和准确度差。不能做到对从农民手中收购粮食进行有效、及时、准确的检测,造成对收购粮没有准确的水分统计,造成水分含量不同的粮食混合收储;进而无法做到全面分析水分分布情况,只能随机检测扦样点,按平均水分烘干储藏,无法做到科学保管。
现行粮食标准与实际储粮水分不相符合。现行粮食标准与实际储粮水分不相符合,是造成企业暗亏的直接原因。现行的国家标准安全水分含量为14。5%。根据我们的统计显示,多数储粮水分已经低于13。5%,随着保管期的逐年延长,水分还将继续降低,远远低于国家标准,不可避免的造成损失。
建议改变原粮收购方式由于仓储企业从千家万户手中收购原粮,水分含量各不相同,混合收储,现有烘干设施与技术不能充分保证均匀降水,造成对储粮水分控制十分困难。所以有必要改变现行收购方式,直接从农民手中收购安全水分粮,直接人库低温保存,防止水分下降,减少损失。